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企业资讯»中国低空经济的宏观解析与未来趋势

中国低空经济的宏观解析与未来趋势

  46.1K
     [点击复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8-01   浏览次数:572
核心提示:01低空经济的内涵低空经济的概念低空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依托于低空空域并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活动为核
01

低空经济的内涵



低空经济的概念

低空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依托于低空空域并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活动为核心,辐射并带动相关领域的融合发展。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的特点,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复杂、使用主体多元、涉及部门和领域众多,不仅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还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技术赋能,与更多经济社会活动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综合经济形态,具有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发展空间极为广阔。



图片

资料来源:国家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前瞻产业研究院、国联证券交易所



低空经济产业链解读

低空经济覆盖了产业链上中下游,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相关领域;产业链中游主要包括载荷、低空产品、地面系统等相关产品制造及系统服务和保障;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各类场景应用,包括飞行审批、空域管控及其它各类应用场景。

图表:低空经济产业链结构梳理

图片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低空经济产业链上游关键零部件企业包括德赛电池、欣旺达、零度智控等;航空材料主要企业有航材股份、航玻新材等;核心设备和系统包括航新科技、安达维尔等。产业链中游无人机制造商有大疆、纵横股份、亿航智能等;航空器制造企业包括北大荒、中信海直等;航空部件制造企业主要有航发动力、中航机电等。产业链下游企业数量众多,包括各大航空公司、物流公司、测绘公司、建筑承包商以及消防应急部门等政府部门。

图表:低空经济产业链生态图谱

图片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02

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政策历程

低空经济的发展政策历程可以追溯到2010年,当时主要集中在军事侦察和攻击等特定领域,技术和政策的限制了低空飞行的发展。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概念写入国家规划,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包括低空经济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低空经济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凸显了低空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中央政策,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例如,湖南省于2020年成为全国首个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拓展省份,并围绕产业发展、市场培育等方面推出多项政策。深圳市则在2022年起陆续发布了《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和《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并制定了全国首部低空经济条例。



图片



此外,各地政府也在不断优化低空经济的发展环境。例如,广州市制定了《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统筹推进低空经济顶层设计、全空间无人体系构建和应用,协助建立军地民协同管理机制。苏州市发布了《苏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旨在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



2024年年初,众多地方政府将“低空经济”写入了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将“低空经济”有关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分别是北京、广东、安徽、四川、湖南、江西、江苏、陕西、重庆、云南、海南、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辽宁、福建;此外,上海、天津、河北、贵州、黑龙江、吉林、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有涉及低空经济相关内容,而且,深圳、广州、成都、苏州、珠海、赣州等城市也将低空经济写入了地级市的政府工作报告。



总体来看,低空经济的政策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技术探索到规范化发展,再到当前的普及应用阶段的演变。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产业链的完善和技术的进步。

图表:我国国家层面低空经济政策梳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3

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前景及未来趋势



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增长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外部数据和分析报告,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达到5059.5亿元,同比增速高达33.8%。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一万亿元。低空经济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涵盖了航空器研发制造、飞行服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环节。

低空经济在主体上体现为一种“ 组合式” 经济形态。这种新的经济业态在产品、产业体系、行政体系以及区域融合等方面有以下发展趋势:

产品装备 

eVTOL作为未来空中交通产业的细分领域,是高端制造最为热门的新领域之一,是未来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2023年,受到低空经济政策驱动以及eVTOL商业化进程的提速影响,中国eVTOL产业规模达到9.8亿元,同比增长77.3%。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南和华东两地,华北、西南、东北、西北地区以相关整机试验及关键系统配套为主,四个区域总体产业规模在3亿元左右。预计2024年eVTOL产业将迎来第一轮商业化爆发周期,规模将大幅提升,随着多机型适航认证的加速推进,将保持较高增长态势,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95.0亿元。此外, 无人机产业逐步完善,加上成熟的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无人机将成为低空经济拓展新场景新业态的有利工具。



图片



产业体系

未来新的通航产业将形成以绿色电动为方向的产业配套体系、低空智联为代表的运营支持体系、垂直体量为特征的基础设施体系、安全可控为目标的监管服务体系、跨界融合为趋势的产业组织体系。各个应用场景会因为低空经济的发展而整体联动,在统一指挥调度下协同发展。



行政审批

在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 低空经济将全面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作用,形成各具特色、相互支撑、一体发展的良好局面。此外,各区域的中国民航适航审定中心在适航标准、符合性方法、监管标准、适航审定模式上将会积极创新,提高适航审定工作效率。



区域融合

未来,低空经济将成为区域融合的关键。低空空域改革不断深化,有利于提高区域的服务供给能力。例如提升城际的交通效率,缩短通勤时间,缩短货物流通时间,构建无人机智慧城市服务、无人机物流运输服务体系、无人机海洋综合应用等。有利城乡经济结合,提升乡村交通运输的效率。



04

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痛点



顶层设计

低空经济新兴业态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部分规章标准的内容未适应当前形势;通用航空机场建设、管理长期沿用航空运输机场标准,审批层次过高,周期过长;低空经济统计标准体系缺失,缺乏对低空经济主要指标的统计。



技术发展

主控芯片、精密元器件等相关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能力仍需提升;无人机安全、续航、载重、避障、降噪等短板仍然存在;飞行控制、智能避障、故障诊断等关键核心技术需要突破;低空网络服务仍需优化,现有的大量无人机仍依赖于与地面站的单点通信方式,限制了无人机空中作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应用管理

大多通航运营企业缺少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稳定的盈利模式,市场需求开发不足;低空经济已进入领域的相关生产服务活动层次较浅,产业链条较短;许多领域尚处于空白状态。



空域管理

完善的低空空域飞行安全、效率与经济性、公平性的全面评估机制尚需建立;缺乏精细化的空域管理技术和手段;部分飞行服务站由于得不到军民航充分支持而未能有效开展服务。



图片



05

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建议



聚力“新”低空装备

低空飞行器是完成各项低空飞行活动,确保各项任务安全、便捷、高效完成的主要硬件载体,拥有先进的低空飞行器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提之一。把握低空装备“新”的关键是以推动低空飞行器制造的技术变革、动力变革和运营体系变革为主线,加强新型低空飞行器的研制应用。



聚力“新”低空场景

由低空空域充分开发利用带来的各类应用场景将日益丰富,无人机低空货运、eVTOL城市空中交通、民用直升机公共服务等领域前景广阔。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关键是持续跟进探索新场景,把握低空应用的新成效,充分挖掘自身场景需求,统筹要素资源,并推动相关应用落地,形成示范推广局面。



聚力“新”基础设施

低空基础设施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充分满足各类低空飞行器的飞行需求以及监管需要的前提。把握低空基础设施的“新”变化,加快建设省、市、区(县)三级联动的低空智联网,新型低空飞行器起降设施,前瞻谋划布局新能源航空器能源设施等低空新型基础设施。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展会更多+
视频更多+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